刘岩,1982年出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当地法院的法官,母亲在医疗机构担任医生。自幼展现出过人的艺术天赋,三岁起便开始接受系统的绘画和小提琴训练。然而真正点燃她艺术热情的,是九岁那年与舞蹈的邂逅。1991年,在呼和浩特歌舞团跟随白莹老师进行为期三个月的专业训练后,这位天赋异禀的少女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舞蹈学院附中。
初到北京求学时,年幼的刘岩面临着巨大的适应挑战。远离家乡的孤独与严苛的专业训练并未击垮这个倔强的女孩,她以惊人的毅力坚持了下来。经过六年的专业打磨,1997年顺利升入北京舞蹈学院本科部,专攻古典舞表演。2003年,她以优异成绩获得学士学位,并留校加入青年舞团,开启了为期六年的职业舞者生涯。
在舞蹈事业上,刘岩的成长轨迹堪称耀眼。1999年,年仅17岁的她在第二届全国\"荷花杯\"舞蹈比赛中凭借《胭脂扣》斩获银奖,其刚柔并济的舞姿令评委们眼前一亮。2002年,她再次以《胭脂扣》在第三届\"荷花杯\"摘银,同年又在全国舞蹈电视大赛中获得铜奖。2003年\"桃李杯\"银奖的获得,进一步印证了她的实力。2004年成为其艺术生涯的重要转折点,在第六届全国舞蹈比赛中,她终于凭借《胭脂扣》问鼎金奖。2005年第四届\"荷花杯\"上,她以全新作品《橘子红了》再夺金奖。这些成就为她赢得了\"刘一腿\"的美誉,源于其惊人的腿部控制力——高抬腿动作能如雕塑般纹丝不动。
展开剩余73%2006年央视春晚成为刘岩艺术生涯的里程碑。在舞蹈《岁寒三友》中,她饰演红梅一角,与舞蹈家杨丽萍、谭元元同台献艺,精湛的表演让全国观众记住了这位舞姿翩跹的艺术家。2007年,她主演的舞剧《筑城记》和《红河谷》双双荣获文华奖,个人更获得亚洲青年艺术节金奖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事业如日中天。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2008年。张艺谋导演在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遴选演员时,被刘岩的表演视频所打动,邀请她担任《丝路》独舞的A角。这段在巨型丝绸道具上完成的独舞,象征着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从2007年底开始,刘岩便全身心投入排练,每天往返于鸟巢施工现场。然而在开幕式倒计时第十天——7月27日的彩排中,因道具车提前移动一秒,她从三米高台坠落,第十二胸椎严重错位,导致高位截瘫。经过306医院长达六小时的手术,26岁的舞者虽然保住了生命,却永远失去了站立的能力。
在漫长的康复过程中,刘岩展现出惊人的意志力。2009年1月出院后,她开始重新规划人生。同年3月,她荣获第二届华鼎奖最佳女舞蹈演员奖,由张艺谋和宋祖英亲自颁奖。11月,她在北京保利剧院以轮椅舞《最深的夜,最亮的灯》重返舞台,用上半身的优美律动感动了全场观众。2010年,她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攻读舞蹈学博士学位,2013年以研究手部舞蹈的论文毕业,开创性地将古典舞与手语、佛教手印等元素相结合。
回归北京舞蹈学院任教后,刘岩开设\"中国古典舞与印度古典舞手部动作比较研究\"课程,并逐步拓展至聋人手语、京剧手势等研究方向,成为该领域的权威专家。在创作方面,她持续突破自我:2014年编创轮椅舞《红线》亮相凡尔赛艺术节;2016年执导关注残障群体的公益轻舞剧《26分贝》;2020年疫情期间创作手势舞《手·护》致敬抗疫英雄。2021年出版学术著作《手之舞:手印与中国古典手舞的连接探索》,奠定了其手舞研究开创者的地位。2023年编导的谍战题材舞剧《蓝色裙摆》全国巡演25场,2024年与瑞士团队合作的自传体舞剧《我再次呼吸》在国家大剧院成功上演。
跨界探索成为刘岩艺术生命的新维度。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上,她以轮椅火炬手的身份圆了奥运梦想;2024年8月至9月,她在上海茉莉花剧场出演话剧《生之代价》中国版,饰演高位截瘫角色Arnie,将自身经历融入表演艺术。为准备角色,她提前一个多月抵达上海进行适应性训练,并称赞当地完善的无障碍设施为残障艺术家提供了良好创作环境。
作为北京市第十二至十四届政协委员,刘岩积极投身公益事业。2020年获评北京市先进工作者,2022年荣获\"京华同心奖\"等多项社会荣誉。在个人生活方面,她与导演郎昆分手后保持单身,将精力专注于艺术事业。如今,这位瘫痪17年的艺术家以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和编导的双重身份继续活跃在艺术舞台,用坚韧与才华书写着生命的奇迹。对于张艺谋导演的愧疚,她表示理解但选择向前看,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艺术家的生命态度。
发布于:山东省众盈易配,个人配资是否属于非法经营,配资门户论坛官方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